e品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e品小说网 > 家父赵匡胤,儿啊天冷加件衣服! > 第172章 “世子”之争

第172章 “世子”之争

东宫,书房。

“阿嚏——!阿嚏——!”

计相王博毫无征兆地连打了两个响亮的喷嚏,他慌忙用宽大的官袖掩住口鼻,姿态略显狼狈。

坐在他对面,那位本该“病重”卧床的太子赵德秀,此刻却好整以暇地倚在椅子上,面色红润,眼神清亮,哪有半分病容?

他见状,不由轻笑出声,语气带着几分戏谑:“王相公这是怎么了?可是近日操劳过度,感染了风寒?”

王博赶紧取出随身携带的素白手帕,仔细擦了擦嘴角和鼻翼,整理了一下略显凌乱的胡须和衣冠,放下手臂后,面带歉意地回道:“劳殿下挂心,老臣身子并无大碍,许是许是这殿内炭火过旺,有些呛到了。”

他自然不敢说可能是有人在背后咒骂自己。

赵德秀了然地点点头,不再深究,转而望向窗外有些阴沉的天色,随口道:“无碍便好。近日汴梁天气明显冷了许多,看这天色,怕是快要下第一场雪了。王相公年事已高,更需注意保暖,保重身体才是朝廷之福。”

王博心中微暖,感激地笑了笑:“老臣谢殿下关怀。”

随即,他神色一正,将话题引回正事:“殿下,按照您的吩咐,老臣已经派了三使司的精干官吏,守在赵府门外,只等赵匡义回去,便立刻上前‘提醒’他关于款项之事。只是”

他说到这里,语气略显迟疑,似乎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。

赵德秀何等聪慧,立刻便接上了他的话茬,替他将那层窗户纸捅破,“只是王相公心中不解,甚至有些心悸。不明白孤为何要大费周章,绕这么大一个圈子,从政事堂投票的‘暗箱’,到孤此番‘装病’,再到银行这出戏,一环扣一环,仅仅是为了对付一个赵匡义?觉得孤的手段,过于算计了?”

王博闻言,立刻站起身,躬身行礼,“老臣不敢!殿下深谋远虑,非老臣所能揣度。只是只是老臣愚钝,见识了殿下这般环环相扣的谋划,心中确实有些徨恐不安。还请殿下明示,以解老臣困惑。”

如今的王博,在赵德秀面前已无太多隐瞒。

曾经的那些为己牟利的私心,早在之前一次深谈中,被赵德秀一番关于“国与家”利害关系的犀利论述击得粉碎。

他现在对这位年轻的太子,是既敬且畏,更多了几分因被点醒而生的感激,只剩下一颗想要匡扶社稷的拳拳报国之心,以及对太子知遇之恩的回报。

赵德秀没有立刻回答。

半晌,他才缓缓开口,“王相公,若你明知道一个人,已然生出了不该有的心思。处置不当若是令太上皇与太上皇后伤心欲绝你该当如何处置?”

王博下意识地就想脱口而出“按律法办,严惩不贷”!

但话到嘴边,他猛地顿住了。

他瞬间明白了赵德秀所有的顾忌与深意!

是了,赵匡义不仅仅是臣子,他还是官家的亲弟弟,太上皇的亲儿子!

若没有确凿无疑的谋逆大罪,仅仅因为“有心思”就动他,如何向二老交代?

如何堵天下悠悠众口?

在他看来,这位太子殿下,年纪虽轻,手段之老辣、心思之缜密、算计之深沉

可偏偏在此事上,他宁愿绕这么大一个圈子,用经济手段一步步剪除其羽翼,逼其自乱阵脚,而不是直接用政治手段碾压。

其根本原因,恐怕就是为了顾及那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,避免在史书上留下“逼杀亲叔”的污名!

“是是老臣愚钝,未能体察殿下深意与苦心!老臣唐突,妄加揣测,还请殿下恕罪!”王博想通此节,说着就要撩起衣袍下拜请罪。

赵德秀摆了摆手,语气依旧平淡:“无妨。王相公是聪明人,有些话,点到即止即可。想必第一次在政事堂早朝,赵匡义针锋相对时,王相公便已看出些许端倪。此事,在孤这里,也没什么好说的。”

王博拱了拱手,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,但那神情已然说明了一切。

“坐下说话吧。”赵德秀挥了挥手,仿佛刚才谈论的只是家常琐事,转而问道:“交代你办的另外一件事,商税三使司的改革筹备,进行得如何了?新的税则与机构章程,何时能正式推行天下?”

王博连忙收敛心神,正色回道:“回殿下,三使司内部已梳理完毕,所有发往各路、各州府的文书、新税则详解、稽查条例以及官员调配名单,皆已准备妥当。只待明日中书省走完流程,用了印信,即可通过驿站快马,发往天下各州县。只是”

他顿了顿,脸上依旧带着一丝忧虑,“殿下,这‘十税三’的商税,税率远超历代,老臣担心,一旦颁布,会不会引起天下商贾剧烈反弹,甚至酿成什么不可控的乱子?”

赵德秀理解他的担忧,毕竟这步子迈得确实很大。

他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,眼神锐利如刀:“乱子?自然会有的。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断人财路,如杀人父母,他们岂会坐以待毙?无非便是联合罢市、囤积居奇、煽动民意,甚至暗中资助一些地痞流氓闹事罢了。”

他语气一顿,“不过,也仅仅会是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小乱子。王相公不必过虑,孤既然敢行此事,自然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。粮食、布匹、盐铁等关键物资,孤已调控储备。若有人真想借此兴风作浪,正好借此机会,将这些国之蛀虫连根拔起!你记住,只要兵权在手,民心不乱,这天就翻不了!”

王博听着太子那平静的话语,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,取而代之的是由衷的敬佩。

他拱手赞道:“太子殿下算无遗策,深谋远虑,老臣不及也!能追随殿下,实乃老臣之幸,大宋之福!”

接着,他又想起一事,请示道:“那明日是否还要继续依照原计划,在立新项管赵匡义要钱?另外,幽州边军所需的冬衣,眼看天气转寒,耽搁不得,是否先从国库拨付一部分过去,以安军心?”

赵德秀闻言,轻轻摇了摇头,“幽州那边的冬衣,孤三日前已命内帑库拨出专款,通过驿道秘密运送过去了,此时想必已快到幽州地界。至于明日嘛”

他略作沉吟,“让赵匡义先缓一口气吧。钓鱼之道,讲究一张一弛。线绷得太紧,容易断;逼得太急,这入了网的‘鱼儿’,怕是会狗急跳墙,反咬一口。暂且让他消化一下今日这‘十万贯’的‘惊喜’。让他以为有了喘息之机,我们才能慢慢收网。”

王博心领神会,彻底明白了太子的意图。

这并非心慈手软,而是更高明的掌控与折磨。

他躬身应道:“老臣明白了,谨遵殿下钧旨。”

书房内再次安静下来。

“世子”之争,自古以来便是如此!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