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楚梦瑶主导的、以高效(高压)著称的学习小组中。
苏梅梅扮演着一个看似总是在“拖后腿”、实则承担着至关重要且独特角色的位置——提问担当。
这是楚梦瑶给她下达的、不容置疑的死命令:必须提出所有不理解、有疑问的问题,无论难易。
于是,苏梅梅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小组里行走的“十万个为什么”。
她的问题往往角度清奇,脑洞大开,充满了跳跃性思维。
有时甚至能歪打正着,精准地戳中知识点的核心要害或普遍存在的思维误区。
“班长!为什么解这道题的时候非得用这个特定的公式啊?”
“用旁边那个长得差不多的不行吗?我觉得算出来可能也差不多吧?”
“班长!这个力的方向分析图上画的是向上,为什么不能是向下呢?”
“我觉得向下也挺合理的啊!你看如果这样”
“班长!这个希腊字母符号代表什么物理量啊?长得好像一只歪着脑袋的小蝌蚪哦!”
“班长!为什么这一步计算非要进行这样复杂的代数变形?直接代入数字一步步算不行吗?”
“看起来好麻烦,容易算错啊!”
“班长!如果题目里这个小球不是标准圆形的,是个方方正正的盒子。
“它还能从斜面上顺利滚下来吗?那这个时候的摩擦力又该怎么计算呢?”
她的问题库,时而幼稚天真得让人忍不住扶额苦笑。
时而刁钻古怪得触及教科书之外的拓展领域。
时而又纯粹是为了完成提问指标而强行找出来的话题(应付任务痕迹明显)。
楚梦瑶对待她这些层出不穷、花样百出的提问,态度呈现出极其鲜明的“双标”:
对于那些明显幼稚、重复或翻书就能找到答案的基础问题。
她会报以一个能瞬间冻结空气的冰冷眼神。
配合一句简洁到极致、甚至直接指向教材具体页码和行数的回答。
让苏梅梅自行羞愧地低下头,默默翻书。
但对于那些意外触及知识本质、暴露出小组共同思维误区。
或具有启发性的问题,她则会难得地稍微放缓语速。
进行稍微详细一点的展开讲解,甚至可能因此引申出更具普适性的方法论和规律总结。
而洛尘则逐渐发现,苏梅梅这种不带任何伪装、甚至有些“傻白甜”式的直球提问。
有时反而能意外地激发他的讲解欲和一种微妙的保护欲。
当楚梦瑶用高度概括、冰冷抽象、充满术语的语言快速讲解完毕。
苏梅梅依旧一脸茫然,眼神无助得像迷路的小鹿。
下意识地转向他寻求更易懂的解释时。
洛尘会忍不住接过话头,用更通俗、更形象、更生活化的语言为她再加工和解释一遍:
“梅梅,你看,这个过程其实就像你玩滑滑梯。”
“从越高的地方滑下来,到最后速度就越快,冲击力就越大,对吧?这里能量的转化就是这个道理”
“分析这个力的时候,你可以想象有两只无形的手在较劲。”
“一只手拼命往上拉,另一只手使劲往下压,最后谁力气大,合力方向就听谁的”
“这个奇怪的符号呢,其实就是科学家们约定俗成的一个记号。”
“就像你给你最喜欢的毛绒玩具起个特别的名字一样,记住它代表什么物理量就行啦”
这种充当“翻译官”和“二次加工”的过程。
不仅让苏梅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(“哇!洛尘你讲得比班长那个冰块脸好懂多啦!”)。
也让洛尘自己在尝试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比喻的过程中。
对知识点的理解变得更加透彻、灵活和牢固。
真正应验了“教是最好的学”那句老话。
【叮!响应‘苏梅梅’的求助,触发“讲解辅导”互动模式!】
【“沟通表达能力”!“知识转化与类比”
【目标‘苏梅梅’“学习积极性”获得微弱提升(因获得有效理解与正向反馈)!】
当然,洛尘这种时不时“越俎代庖”的补充讲解行为。
偶尔也会引来楚梦瑶班长那清冷目光的注视。
她会淡淡地瞥他们互动一眼,通常并不出声干涉。
但有时会在洛尘讲解完毕后,语气平淡地补充一句:
“比喻和形象化有助于降低理解门槛,但需注意其科学严谨性。”
“避免形成错误的前概念,影响后续定量分析。”
让洛尘赶紧收敛一下自己有些过于奔放和随意的比喻。
苏梅梅这些看似跳脱、有时甚至打乱节奏的提问。
就像在一台精密冰冷、高速运转的学术机器内部。
投入了一颗颗活泼跳跃、味道各异的跳跳糖。
虽然偶尔会引起短暂的“故障”或“卡顿”。
但也为这个高压环境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活力和让洛尘展现其“耐心”与“暖男”一面的宝贵机会。
这总能意外激发讲解与保护欲的提问,真是小组里不可或缺的、独特的调味剂啊!